2022-04-28 16:29:31
1987
你也许知道电视通信、激光通信、卫星通信……然而,你知道“流星余迹通信”吗?这是一种新式的“千里眼,顺风耳”。
晴朗的夜空,繁星闪烁,令人遐想联翩。不时,我们看到一 道亮光划破长空,瞬时消失在天际。这,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流星。
我们平时很难看见几颗流星,其实天上任何时间都有流星,只是许多流星体都只有灰尘或是沙粒那大,在与大气摩擦后马上就烧成气体,很难用肉眼看到。
但是最小的流星在燃烧时,也会在大气层留下一条细长尾迹。这条主要由电离气体组成的“尾巴”,大约存在时间为零点几秒,大流星尾够留存好几分钟或更长时间。
一旦同地球相遇就会以每秒16千米~80千米的高速在大气层中运动,使空气急剧电离,在它后面形成尾状离子云,直到它烧成气体和极微细的尘末。科学家们设想,无线电通信是把语言或数据转化成信号电波发送的。传输中的电波在与流星余迹相遇时,迅即被它反射到几百千米外的地面上,像手电筒光束那样扩展开,覆盖一大片区域;设在那里的地面站收到信号后,可以立即发射出回答信号,通过同一层流星余迹转送到原来发出信号的地面站,这样就可以实现流星通信了。
20世纪50年代初,加拿大科学家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实验。1954年,流星余迹正式用于通信事业。“战斗民族”俄罗斯人也不甘示弱,于是俄罗斯科研人员研发出用于流星通讯的设备。对的,你没看错,用流星来进行通信。
典型的流星余迹通信是这样的,主站首先向大气层发送一个连续的探测信号,接收站等待并监听。在某一时刻,流星出现,产生的余迹将主站发送的信号反射至接收站,接收站在这个时间窗口中借助这个流星轨迹向主站发出信号,主站应答并“握手”建立通信链路。这个时间通常只有几分之一秒长,但足够发送通信数据了。
流星余迹通信原理流星余迹通信虽然可以实现,但有点让人想不明白,看流星是件稀罕事,用偶然出现的流星来通信,岂不是一辈子也碰不上几回?实际上,并不是这样的,我们地球的大气层中每天会有成千上万颗流星闯入,只不过绝大部分太小,咱们基本看不见。据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测算,0.1秒长的流星尾迹,平均每17秒就会出现一次,0.2秒长的流星尾迹平均每35秒出现一次,0.4秒长的流星尾迹平均每143秒出现一次,而更长的流星尾迹比如1.6秒的,几乎每两天出现一次。所以,我们可以利用的流星余迹非常非常多。
看得出来,随着北极地带开发与利用逐渐升温,也促使流星通讯不断升级迭代。进入北极地区的商船、邮船还是旅游、开发,配备流星通讯设备逐渐成为标配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流星通讯能够传输文字、语音等消息,但无法传输视频。大老远的跑到北极,刷流媒体的习惯姿势还是省省吧,抬头仰望星空与极光,感受极地之美才是最重要的。